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已有80余年发展历史,在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良好师德风范的几代带头人的带领和培养下,逐步凝练形成了煤火科学与防控、矿井通风与瓦斯灾害防治、应急救援技术与装备、安全与应急管理、气体与粉尘爆炸、等特色鲜明的研究方向。近年来,先后承担或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和国际科技合作专项等国家级项目70余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3项,国家级教学成果奖2项,发表学术论文千余篇,推进了煤炭行业科技进步。
《煤炭科学技术》优选了近两年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发表在本刊的文章十余篇,集结成“西安科技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学院优秀论文集锦”,供读者阅读参考。
瓦斯不根治,煤矿无宁日。为积极探索煤与瓦斯突出防治及瓦斯抽采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有效提高我国煤矿安全保障能力、推动瓦斯治理研究工作的进程,促进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形势稳步好转,并进一步发挥《煤炭科学技术》作为全国煤炭行业的重要科技窗口和学术交流阵地的作用,优选《煤炭科学技术》近两年刊出的瓦斯防治理论与技术研究方面的文章,组织本专题,以飨读者。
新冠肺炎疫情给全球经济带来重创,我国煤炭产业也未能幸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统筹推进新冠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重要指示精神,充分发挥产经科学研究对抗击疫情的积极作用,稳步推进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北京绿能煤炭经济研究基金会联合《中国煤炭》杂志组织了一期“疫情后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专题研究笔谈会,并邀请煤炭领域部分专家和企业家参加。
笔谈会受邀同志激情四射、论述精彩。有的介绍了坚持疫情防控、企业复工复产“两手抓、两不误”,全力优先保障好疫情重点地区煤炭供应等情况;有的告诫煤炭同仁要统筹念好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三字经”;有的介绍了煤化工企业疫情期间所受的影响情况;还有的报告了在疫情期间实现逆势增长,取得首季“开门红”的好消息。大家普遍认为唯有改革创新、强身健体才能探寻出疫情后煤炭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并对电煤中长期合同签订、科学控制进口煤、合并缴纳企业所得税、处置僵尸企业等方面提出相关政策性建议。
为了给煤炭产业更好的高质量发展汇聚更多智慧力量,《中国煤炭》杂志在第5期“经济管理”栏目集中刊发相关文稿,以飨读者。
煤系气泛指赋存在煤系储集体中的各类天然气,以非常规天然气为主,如煤层气、煤系页岩气和煤系砂岩气,也包括煤系碳酸盐岩气、天然气水合物等。近年来,国内能源界高度关注到煤系气资源潜力及其开发利用价值,重视到由单纯煤层气勘探开发向煤系气共探合采转型的战略意义,投入巨资进行勘查与开发试验,从基础研究、探测方法到开发关键技术取得全面进展。尤其是“十三五”以来,启动了煤系气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项目以及相关的重大重点科技计划,推动了煤系气共生成藏、共探合采技术的发展和示范基地的建设。在此背景下,本专题集中报道了2016年至今的相关成果,期望推动我国煤系气产业快速形成和发展。
煤系气成藏地质条件的特殊性,造就了煤系气勘查与开发的技术特点与难点。面向这一技术挑战,我国煤系气研究者和开发界做了诸多努力,适应性的勘查开发技术体系正在形成和完善。专题30篇论文(本期第2~31篇)昭示,我国煤系气地质评价与预测从基础研究、勘查环节延伸到了开发地质环节,煤系气开采由单纯的煤层气拓展到了煤系页岩气、煤系致密砂岩气乃至多气合采,煤系气开发技术由单一气体储层压裂排采转向了多类型多储层分压合采及合压合采,勘探开发和示范基地建设由先前的鄂尔多斯盆地东部扩展到黔西地区,四川、新疆、黑龙江等省区实现了单井高产气流的新突破,煤系气勘查与开发试验也受到内蒙古、湖南、河南等省区的广泛关注。煤系气成藏地质特点的深化认识、勘查开发工程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以及示范基地、勘查项目的广泛扩展,预示我国煤系气产业正在形成。
在本专题正式出版之际,感谢行业有关专家学者在百忙之中完成了对论文初稿的评审,感谢录用和未被录用论文作者对本专题的关注和付出。同时,对相关企业和专家学者为我国煤系气勘查开发技术研发和产业基地建设做出的贡献表示深深的敬意。
专题来源于《煤炭学报》2020年第4期
我国能源资源赋存特点和能源结构决定了在较长时期内我国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我国燃煤工业锅炉是仅次于燃煤发电的第二大燃煤型污染源,是煤炭清洁高效利用领域研究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国家出台了多个相关政策文件,提出要大力推广高效煤粉工业锅炉替代落后的燃煤小锅炉。
煤粉高效低氮燃烧技术是决定煤粉工业锅炉燃烧效率和污染物初始排放水平的核心技术,煤粉供料技术是决定煤粉工业锅炉是否稳定运行的核心技术,烟气超低排放净化技术决定了煤粉工业锅炉系统最终排放是否满足国家日益严苛环保要求,这些因素决定煤粉工业锅炉稳定运行、锅炉效率和污染物排放水平的核心技术研究将是未来的研究重点。
《洁净煤技术》编辑部积极响应国家环保政策,策划出版主题专刊:“煤粉工业锅炉技术”,以期帮助同行更加全面、深入地了解煤粉工业锅炉的发展现状。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家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其中,“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为核心理念和基本原则全面贯彻到生态文明建设的各项制度之中。煤炭作为我国的主体能源,在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重要能源保障的同时,也引发了挖损、塌陷、压占、污染等土地与生态环境问题,并带来崩塌、滑坡、泥石流、植被退化、区域生态环境恶化与村庄搬迁等系列影响,生态环境问题及社会矛盾比较突出。根据中国地质调查局2016年度《全国矿山地质环境调查报告》,截至2015年,已复垦治理采矿损毁土地约86万hm2(1 290万亩),仍有214万 hm2(3 210万亩)未复垦。其中,塌陷区面积56万hm2 (840万亩),采矿场损毁土地122万hm2(1 83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放损毁土地36万hm2(540万亩)。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不仅能有效再利用因采矿而破坏的土地,而且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恢复和改善,是实现矿区经济绿色发展的必经之路。自1989年1月1日《土地复垦规定》颁布后的20年里,我国主要对东部高潜水位矿区进行了大量复垦技术研究和实践。近10年来在西部采煤沉陷地治理的研究得到重视,并取得飞速发展。尽管我国的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工作取得了诸多成效,但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率仅20%左右,绿色矿山的建设任重而道远。
为进一步推进煤炭资源开发过程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推动矿山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新技术、新成果的转化应用,《煤炭科学技术》在本期策划出版了“矿区土地复垦与生态修复研究进展”专题,特邀中国矿业大学胡振琪教授和浙江大学肖武研究员担任专题主编,经过严格的审稿、编校,刊登论文18篇。专题内容涉及煤炭工业绿色发展理论思考、区域生态安全格局分析与生态环境损伤评价、采煤沉陷地监测与预测、矿山固体废弃物治理、土壤与植被恢复等方面的研究成果,研究区涵盖了西部生态脆弱矿区、黄土高原矿区、东部高潜水位矿区。衷心感谢各位专家学者为专题撰稿,特别感谢胡振琪教授和肖武研究员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科学试验不仅可以证明或反驳假说,更主要的是可以提示新的理论。本专题包含了爆炸荷载下裂纹如何扩展、不同含水率泥岩力学性质、采动应力下煤体渗透率模型等30余项试验研究。
创新点从膜分离技术在沼气脱碳、烟气碳捕集方面的实际应用角度出发。本文:1介绍了CO2膜分离技术原理、CO2膜材料研究现状;2梳理整理了膜分离技术用于沼气脱碳及烟气...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