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炭作为我国的主要能源,长期占据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近年我国经济高速发展,雾霾等空气污染现象时有发生,环境污染不容忽视。虽然国内大部分燃煤电厂均已实现超低超净排放,而如何进一步降低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提高经济效益仍是研究重点。
专题来自于《煤质技术》2024年02期,共51篇研究成果。
王国法,1960年8月1日出生于山东省文登县,男,山东文登人,煤炭开采技术与装备专家。中共党员,1982年1月毕业于山东工学院(现山东大学)机械系,1985年东北工学院(现东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首席科学家。
长期从事煤炭高效综采理论、技术与装备体系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参与了我国煤炭综采技术和装备引进、消化、国产化研制和试验的全过程。90年代初,主持创新研发了新型高效低位放顶煤液压支架和系列高效综采关键技术装备;首次提出了液压支架与围岩“强度耦合、刚度耦合、稳定性耦合”的“三耦合”原理和设计方法;主持设计研发了世界最大采高的8.2m超大采高综采和20m特厚煤层综放、世界最小采高的0.6~1.3m薄煤层智能化综采和最大倾角的55°大倾角综采等系列技术与装备;主持的黄陵一矿智能化开采总体设计项目,首次实现常态化工作面有人巡视、无人操作的智能化采煤,获得中国工业大奖;主持建立了我国综采和液压支架技术标准体系,实现成套技术完全国产化,研发的产品出口到世界主要产煤国家,主要技术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主持和参与完成了各类国家研发项目和省部级研发项目60余项,其中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4项和三等奖1项,30余项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第一发明人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全国杰出工程师奖、孙越崎能源大奖等,2015年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
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康红普(1965.11.16- )采矿工程专家。山西五台人。1985年毕业于山西矿业学院,1991年获中国矿业大学采矿工程博士学位。现任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设计研究分院副院长,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长期从事煤矿巷道支护理论与技术研究工作。发明了煤矿井下巷道围岩地质力学测试方法与仪器,揭示出巷道围岩地质力学参数分布规律;开发出基于地质力学测试,以锚固与注浆为核心的煤矿巷道安全高效支护成套技术体系。研究成果在我国煤矿得到广泛应用,简化了煤矿生产系统,提高了煤矿安全度与生产效率,推动了我国煤矿巷道支护技术的变革与发展,提升了我国煤矿巷道围岩控制理论与技术水平。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3项。获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出版专著3部,发表论文120余篇。
2015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金智新(1959.11.14- )采矿工程技术和安全工程管理专家。辽宁锦州人。1982年毕业于辽宁阜新矿院采矿工程系。辽宁工程技术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博士。国务院安全生产委员会专家。现任山西焦煤集团总经理。
长期从事煤炭开采技术研究和煤炭开发工程管理。在老煤炭基地转型建设中,提出“时空协同优化”工程哲学思想,首创“煤矿+工业园区”一体化资源绿色开发利用新模式,主持了大同矿区双系煤田不对称开发工程,组织建成了世界最大的单井口井工矿井塔山矿(1500万吨/年),建设了我国煤炭行业第一个产业链最完整的塔山循环经济园区。参与组织领导了坚硬顶板控制、煤炭自燃火灾防治、瓦斯预控等重大科技项目攻关。建立了安全结构理论,创新了煤矿安全理论与管控方法。提出并实施了稀缺炼焦煤资源保护性开采战略。发表论文47篇,出版专著4部,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王双明(1955.05.21-),煤炭资源与地质勘查专家,陕西宝鸡市人。1977年毕业于西安矿业学院地质系,1983年毕业于武汉地质学院北京研究生部煤田地质专业,获硕士学位。曾任陕西省煤田地质局局长兼总工程师,陕西省地质调查院院长。
主持完成鄂尔多斯盆地聚煤规律及煤炭资源评价、鄂尔多斯盆地生态脆弱区煤炭开采与生态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工作,获1997年、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组织、领导国家规划矿区大型勘查工程,建立了煤炭资源综合勘查技术体系,2010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为我国煤炭工业战略西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资源保障,为实现西部煤炭绿色开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2017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凌文(1963.2.1-)系统工程与能源工程管理专家。生于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原籍广东省广州市。198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应用数学专业,1991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系统工程专业并获博士学位。现任山东省副省长、省政府党组成员。中共十九大代表。第十三届全国政协委员。
长期致力于运用系统工程理论解决大型工程管理难题,积累了丰富的系统工程实践经验。主持了十余项煤基能源重大工程研究,为丰富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推动产业协调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煤炭行业得到广泛应用,推动了我国煤炭安全、高效、绿色开发和清洁转化利用整体水平的提升。曾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金融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博士后等殊荣,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国内外发明专利10项。
201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炯天,1963年1月20日出生,男,汉族,籍贯河南西峡,矿物加工专家。1983年起在中国矿业大学工作,在职获得工学硕士、工学博士学位。现任河南省政协副主席,郑州大学校长,兼任国家煤加工与洁净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副会长。
长期从事分离过程强化与微细粒矿物分选的理论研究与工程实践。发明旋流-静态微泡柱分选设备与短流程工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微细粒分选技术;发明矿物-硬度法难沉降煤泥水的绿色澄清技术,创立以硬度为主导的循环煤泥水溶液化学体系;开发煤脱硫与深度降灰工艺,推动我国高效选煤工艺进步及煤基材料产业发展;创立多流态梯级强化浮选柱式选矿技术,形成贫杂难选矿开发的技术与产业体系。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2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1件,出版著作与教材6部。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模范教师、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等称号与奖励。
2009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清如(1926.12.3- )矿物加工专家。浙江省杭州市人。1952年毕业于唐山交通大学。中国矿业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长期致力于选矿理论和工程实践的研究,是我国矿物加工学科的奠基者和开拓者之一。主持建立了我国第一座重介质旋流器末煤选煤厂,指导研究设计了我国第一台筛下空气室跳汰机,解决了我国跳汰选煤机的大型化;建立了 “粒群透筛概率”的筛分理论,研制成功煤用概率分级筛系列设备,较好地解决了潮湿细粒煤的筛分,经济效益显著;成功地创建了“空气重介质稳定流态化”的选矿理论和技术,并建立了世界上第一座高效空气重介质流化床干法选煤示范厂。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国家技术发明三等奖1项等省、部级以上奖励13项。1990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和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称号。2010年被授予国际选煤大会国际组委会首次设立的“终身成就奖”(IOC Chairman’s Lifetime Achievement Award)。发表论文180多篇,出版论著12部。
199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张玉卓,1962年1月5日出生于山东,男,汉族,山东寿光人,洁净煤技术专家。中共党员。1989年毕业于北京科技大学,获工学博士学位。1992年至1996年,先后在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和美国南伊利诺伊大学从事研究工作。现任中共天津市委常委、滨海新区区委书记。曾任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神华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公司董事长和中国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院长;国家能源专家委员会成员、中国煤炭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能源研究会副理事长和国家能源署(IEA)煤炭咨询委员会(CIAB)执委。
长期从事能源领域的研究与产业化工作,在新型煤化工等领域取得多项创新成果。主持建成全球首套年产108万吨油品的煤直接液化装置并实现安全稳定长周期运行,使我国成为唯一掌握百万吨级煤直接液化技术的国家;应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技术,主持率先建成60万吨/年煤基烯烃工程并实现商业化运行,奠定了我国煤基烯烃产业的国际领先地位。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奖项5项,发表论文30余篇,出版专著3部,获2012年第十四届中国专利金奖。
2011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论文标题:Study of the growth mechanism of a self-assembled and ordered multi-dimensional heterojunction at atomic resolution 期刊:Frontiers of Optoelec...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