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 作者(Author):王建芳, 苏利阳, 谭显春, 陈晓怡, 葛春雷

    摘要(Abstract):文章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碳中和战略取向、目标设定、政策措施等进行系统梳理。研究显示,由于社会基础、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各不相同,主要经济体的碳中和战略取向也不同,可分为引领型、增长型、跟随型、摇摆型 4 类。这些经济体基本按照“目标路线图+关键领域目标”的框架构建碳中和目标体系,但引领型通常完成立法并制定严格的减排目标,其他类型往往弱化减排目标约束而关注新兴行业增长目标等。其主要根源在于,现有技术不足以支撑实现碳中和。因此,碳中和科技创新得到各国普遍重视,力求占据产业竞争制高点,但欧美追求“本土制造”的做法可能不利于降低新技术成本;在市场激励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被普遍采用,但碳定价机制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全球主要经济体碳中和相关措施对我国制定完善碳中和政策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作者(Author):于贵瑞, 朱剑兴, 徐丽, 何念鹏

    摘要(Abstract):通过统筹陆地-河流-海洋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种增汇技术,有望实现中国区域生态系统自然和人为碳汇功能倍增目标,即在 2050—2060 年实现每年 20 亿—25亿吨 CO2 的碳汇贡献。当前,亟待系统梳理生态系统碳汇提升关键技术,科学评估其增汇效应、经济可行性和时间可持续性,集成不同区域增汇技术并开展区域示范。
  • 作者(Author):蔡睿, 朱汉雄, 李婉君, 肖宇, 刘中民

    摘要(Abstract):文章首先从必要性和紧迫性两方面分析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驱动因素,提出要实现“双碳”目标就必须科学有序重构我国能源结构及相关工业体系,其中科技创新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随后基于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的长期研究基础,提出以多能融合理念引领“双碳”目标实现的科技发展路径,并详细阐述了多能融合理念内涵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工业低碳/零碳流程再造、数字化/智能化集成优化4条多能融合科技路径;最后提出了推进多能融合科技发展路径实施的建议。
  • 作者(Author):张锁江, 张香平, 葛蔚, 石春艳

    摘要(Abstract):针对钢铁、有色、化工、建材四大高碳排放行业,通过调研和分析,提出了绿氢/绿电替代、原料/产品结构调整、工艺流程再造、数字化和智能化的4个低碳化策略。
  • 作者(Author):孔力, 裴玮, 饶建业, 徐英新

    摘要(Abstract):未来远距离输电规模将持续扩大且资源和负荷不平衡,新型电力系统依然存在着电源和负荷逆向分布的显著特征,因此其基本形态仍由大电网构成,并以分布式系统为有效补充。此外,电网中灵活调节资源对于电网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电力市场化运行机制应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最后,提出了建设面向碳中和的新型电力系统分阶段实施策略,对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中和有重要指导作用和意义。
  • 作者(Author):郑琼, 江丽霞, 徐玉杰, 高嵩, 刘涛, 曲超, 陈海生, 李先锋

    摘要(Abstract):储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是平抑新能源波动、降低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电网造成冲击的重要手段。当前,全球能源资源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也面临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变革。
  • 作者(Author):吕清刚, 柴祯

    摘要(Abstract):在碳达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下,化石能源利用面临新挑战。文章梳理总结了目前我国化石能源利用现状,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状况,提出了“双碳”约束下化石能源高效清洁利用思路,从煤炭高效燃烧与转化、石油天然气高效利用及煤化工“三废”处理方面提出技术发展建议,以期为“双碳”目标实现和新型能源系统构建提供科技支撑。
  • 作者(Author):肖立业, 潘教峰

    摘要(Abstract):结合我国具体情况,文章对可再生能源为主的电源结构进行了分析和预测;结合可再生能源的特点及发展需求,提出了重点发展物理储能特别是地下储能工程以满足电网规模化储能需求的观点和思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构建广域虚拟电厂(即源侧电网)和构造新型电力系统的总体思路。
  • 作者(Author):朱汉雄, 王一, 茹加, 曹大泉, 任晓光, 何京东, 陈海生, 蔡睿, 刘中民

    摘要(Abstract):文章从“技术集成示范”和“典型区域示范” 2 个特征论述了开展“双碳”能源技术区域综合示范的意义,并基于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已有研究布局,提出了适合中国科学院推进“双碳”能源技术综合示范的多能融合理念及其 4 条主线,分别为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工业低碳/零碳流程再造和数字化/智能化集成优化。
  • 作者(Author):陈华勇, 张俊岭

    摘要(Abstract):2000多年前,中国人已经开始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开采利用铜等金属矿产,如湖北省东南部著名的铜绿山Cu矿床.在那个时期,除了“挖掘”之外,我们的祖先没有现代的勘探和开采技术手段.然而,当进入21世纪时,现在的人类不得不再次开始通过“DIG”(Deep-Intelligent-Green)进行矿产勘查,这是一条“古老的”但却是通往未来的必由之路。
推荐专家
1
推荐企业
1
  • 华洋通信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