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部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 作者(Author):曲建升, 陈伟, 曾静静, 孙玉玲, 廖琴, 郭楷模, 秦阿宁, 裴惠娟, 滕飞, 刘燕飞, 岳芳, 刘莉娜, 汤匀, 李岚春

    摘要(Abstract):在分析碳中和国际行动和关键科技问题基础上,围绕加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顶层设计,强化面向碳中和的科技研发体系,建立零碳能源体系和新型电力系统,构建低碳产业体系,前瞻部署生态固碳等负排放技术,以及加强系统性解决方案在碳中和行动中的应用6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我国碳中和战略科技布局的建议。
  • 作者(Author):樊杰, 王红兵, 周道静, 马宁, 刘宝印

    摘要(Abstract):研究认为,需要通过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和生态建设区域协调两方面促进生态建设布局优化,提升生态系统碳汇增量。在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优化方面,提出重启成熟林地有序更新采伐、增强草原生态系统固碳能力和发挥“西线引水工程”碳汇增益作用等;在生态建设的国土布局优化方面,提出了统筹建立差异化区域碳中和路径,全面推进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协调处理生态保护与清洁能源发展关系,促进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和国土空间高效利用的战略路径。
  • 作者(Author):邹乐乐, 王溥, 孙翊

    摘要(Abstract):文章梳理并分析了现有市场机制的现状和之间的关系,阐述了其中的冲突和交叠;在此基础上,提出应该尽快将用能权市场、节能量交易市场等进行合并,对绿证市场和碳市场进行统一,并充分考虑电力系统的市场化进程,令市场机制提高经济效率和减排效果。此外,随着市场机制、供应链全球化和去全球化的演变,对外合作的话语权变得尤为重要。
  • 作者(Author):黄震,谢晓敏,张庭婷

    关键词(KeyWords):碳达峰,碳中和,能源需求,能源转型

    摘要(Abstract):12月13日,上海交通大学碳中和发展研究院黄震院士团队在《中国工程科学》发表题为《“双碳”背景下我国中长期能源需求预测与转型路径研究》,研究立足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的宏观背景,建立了基于行业层面的终端能源 ‒ 过程转换 ‒ 一次能源供应的能源供需模型 ;引入碳排放等关键因素约束,分析了2035年能源需求,据此提出了我国能源转型发展建议。
  • 作者(Author):王建芳, 苏利阳, 谭显春, 陈晓怡, 葛春雷

    摘要(Abstract):文章对全球主要经济体的碳中和战略取向、目标设定、政策措施等进行系统梳理。研究显示,由于社会基础、经济基础和政治基础各不相同,主要经济体的碳中和战略取向也不同,可分为引领型、增长型、跟随型、摇摆型 4 类。这些经济体基本按照“目标路线图+关键领域目标”的框架构建碳中和目标体系,但引领型通常完成立法并制定严格的减排目标,其他类型往往弱化减排目标约束而关注新兴行业增长目标等。其主要根源在于,现有技术不足以支撑实现碳中和。因此,碳中和科技创新得到各国普遍重视,力求占据产业竞争制高点,但欧美追求“本土制造”的做法可能不利于降低新技术成本;在市场激励上,碳排放权交易市场被普遍采用,但碳定价机制仍有待进一步优化。全球主要经济体碳中和相关措施对我国制定完善碳中和政策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 作者(Author):于贵瑞, 朱剑兴, 徐丽, 何念鹏

    摘要(Abstract):通过统筹陆地-河流-海洋国土空间规划和各种增汇技术,有望实现中国区域生态系统自然和人为碳汇功能倍增目标,即在 2050—2060 年实现每年 20 亿—25亿吨 CO2 的碳汇贡献。当前,亟待系统梳理生态系统碳汇提升关键技术,科学评估其增汇效应、经济可行性和时间可持续性,集成不同区域增汇技术并开展区域示范。
  • 作者(Author):蔡睿, 朱汉雄, 李婉君, 肖宇, 刘中民

    摘要(Abstract):文章首先从必要性和紧迫性两方面分析我国实现“双碳”目标的驱动因素,提出要实现“双碳”目标就必须科学有序重构我国能源结构及相关工业体系,其中科技创新将发挥至关重要的引领作用;随后基于中国科学院能源领域的长期研究基础,提出以多能融合理念引领“双碳”目标实现的科技发展路径,并详细阐述了多能融合理念内涵和化石能源清洁高效利用与耦合替代、非化石能源多能互补与规模应用、工业低碳/零碳流程再造、数字化/智能化集成优化4条多能融合科技路径;最后提出了推进多能融合科技发展路径实施的建议。
  • 作者(Author):张锁江, 张香平, 葛蔚, 石春艳

    摘要(Abstract):针对钢铁、有色、化工、建材四大高碳排放行业,通过调研和分析,提出了绿氢/绿电替代、原料/产品结构调整、工艺流程再造、数字化和智能化的4个低碳化策略。
  • 作者(Author):孔力, 裴玮, 饶建业, 徐英新

    摘要(Abstract):未来远距离输电规模将持续扩大且资源和负荷不平衡,新型电力系统依然存在着电源和负荷逆向分布的显著特征,因此其基本形态仍由大电网构成,并以分布式系统为有效补充。此外,电网中灵活调节资源对于电网的安全运行至关重要,电力市场化运行机制应引导多元主体参与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最后,提出了建设面向碳中和的新型电力系统分阶段实施策略,对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实现碳中和有重要指导作用和意义。
  • 作者(Author):郑琼, 江丽霞, 徐玉杰, 高嵩, 刘涛, 曲超, 陈海生, 李先锋

    摘要(Abstract):储能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支撑技术之一,是平抑新能源波动、降低大规模新能源接入对电网造成冲击的重要手段。当前,全球能源资源竞争日趋激烈,我国也面临能源结构调整的重大变革。
推荐专家
1
推荐企业
1
  • 华洋通信

主办单位: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中国煤炭学会学术期刊工作委员会

©版权所有2015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青年沟东路煤炭大厦 邮编:100013
京ICP备05086979号-16  技术支持:云智互联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