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基于扎根理论−熵权TOPSIS模型的矿工体力疲劳影响因素分析
- 为有效控制矿工的疲劳度,降低人因事故的发生;研究采用扎根理论构建矿工体力疲劳影响因素指标体系,并开发影响矿工体力疲劳的调查问卷;依托调查问卷的数据,运用熵值定权法探究各指标对矿工体力疲劳的影响程度,提出相应安全管理提升策略;并应用TOPSIS模型对随机选取的15名矿工开展体力疲劳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矿工体力疲劳主要受自身状况、工作压力和作业环境3个因素影响,其中工作压力所占权重最大;矿工体力疲劳TOPSIS综合评级模型可合理有效地研判矿工体力疲劳程度等级。
- 2025-02-21
了解更多>>
-
- 基于CUDA加速动态规划优化全景拼接的刮板输送机直线状态监测
- 为提高井下复杂恶劣环境下刮板输送机直线状态监测精度和实时性,提出了一种基于统一计算设备架构(CUDA)加速动态规划优化全景拼接的刮板输送机直线状态监测方法。首先,同步2路摄像头获取的刮板输送机图像的帧数、分辨率参数,对输入的视频流进行暗通道清晰化处理,以消除井下煤尘、水雾等的干扰。其次,使用ORB算法检测和计算2路视频帧的特征点和描述子,通过K最近邻(KNN)匹配计算特征点间的匹配对,利用设置阈值...
- 2025-02-21
了解更多>>
-
- 延川南深部煤层气开发关键技术与地质工程一体化实践
- 目的和方法针对深部煤层气储层非均质性强、开发井网部署模式单一、常规水力压裂适用性较差、传统排采周期过长以及低效井占比大等难题,以国内首个深部煤层气田−延川南煤层气效益开发实践为例,力图通过深部煤层气地质工程一体化技术的深度融合,形成延川南深部煤层气的高效开发建产模式。结果和结论结果表明:(1) 延川南深部煤层气田规模化产能建设历经规模建产、技术攻关、创新推广3个开发阶段,形成了“四元耦合”地质工程...
- 2025-02-21
了解更多>>
-
- 陕北黄土覆盖区煤层上覆岩系层状结构对开采区土壤损伤效应研究
- 煤炭开采区生态保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亟需破解的重大难题。科学认识煤层上覆岩层对煤炭开采采动损害向地表传递的响应规律是实现煤矿区生态环境全生命周期保护的重大需求。以陕北黄土覆盖区煤炭开采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野外地质调查、采样测试、数值模拟、室内实验和理论计算方法,针对覆岩层数、层厚、岩性、厚硬岩层与煤层的空间位置等层状结构对地下采煤的“响应−传递”特点,研究了相同采矿条件下煤层覆岩层状结构对采动...
- 2025-02-21
了解更多>>
-
- 烟煤镜质组热解中胶质体的气孔结构演化特性
- 研究烟煤热解中胶质体孔结构的演化对于调控煤基炭材料的孔结构具有重要意义。选用三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烟煤富集镜质组热解至流动度特征温度点(软化温度(tp)、最大流动温度(tm)、固化温度(tk)),采用氮气吸附法研究胶质体焦样的气孔结构特征,分析气孔结构的演化行为。结果表明:三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烟煤镜质组热解特征温度点胶质体焦样的吸附-脱附曲线均为Ⅲ型吸附等温线且有滞后环;镜质组热解中胶质体焦样的比表面积...
- 2025-02-21
了解更多>>
-
- 基于水化学指标的淮南煤田潘谢矿区矿井水源识别研究
- 快速分析突水成因和准确判别突水水源是矿井突水灾害治理的关键,应用深度神经网络理论,结合矿井含水层的水化学分析资料,选取8种特征离子作为矿井突水水源识别的判别因子,构成深度神经网络的输入状态空间,选取水源类别作为分标签,构成深度神经网络的输出状态空间,从而构建矿井突水水源识别的深度神经网络模型。以2734组采样的水源样品作为学习样本对该模型进行训练,在训练集上可达到95%以上的识别准确率。利用文中方法对淮南矿区的水源进行了识别,结果表明,深度神经网络模型分类性能良好,预测精度高。
- 2025-02-21
了解更多>>
-
- 重磅发布 | DeepSeek 正式上线中煤科工集团信息公司“煤科睿见”大模型应用管理平台,赋能煤
- 近日,中煤科工集团信息公司宣布,DeepSeek R1大模型正式在公司“煤科睿见”大模型应用管理平台上线并投入使用。这一举措将深度赋能煤炭行业私域大模型应用,助力煤炭产业智能化
- 2025-02-20
了解更多>>
-
- 《煤矿安全》优秀论文评选结果 | 2022年
- 为更好地传播高水平研究成果,促进行业学术交流,推动煤矿安全领域理论创新与科技进步,经编委会研究,决定开展2021—2022年度《煤矿安全》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入选论文将在网站、微信公众号重点宣传推广,并为论文作者颁发荣誉证书。根据《煤矿安全》优秀论文评选办法,采用定量评价(中国知网统计数据)与定性评价(专家评议)相结合的方式,从本刊2021—2022年刊出的1002篇论文中,评选出优秀论文50篇!
- 2025-02-20
了解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