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和平院士CO2捕集全新原理技术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12月30日,谢和平院士团队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发表了“解耦电化学CO2捕集(Continuous Decoupled Redox Electrochemical CO2 Capture)”的研究论文,这也是2024年度谢和平院士团队的研究成果第三次登上Nature子刊。

CCUS是全球碳中和的核心技术,当前传统CO2捕集技术普遍面临着高能耗、高成本的技术瓶颈(约占CCUS总成本的60-85%),是发展CCUS最具挑战的技术难题。针对这一技术挑战,谢和平院士团队创新性的将电化学与化学反应结合,创新提出并形成了解耦电化学碳捕集全新原理与技术,成功破解了低浓度CO2吸收过程中氧气引发的副反应难题,显著提升了系统稳定性并大幅降低了电化学CO2捕集能耗,率先实现了低能耗(~1.12GJ/t-CO2,是目前传统碳捕集技术能耗的1/3~1/5)、高稳定(连续稳定运行超 200 小时)、高效率(电流效率超 99%)的技术突破。同时,自主攻关研制了国际首套日处理烟气1500L的电化学 CO2 捕集原理样机,在模拟烟气环境下稳定运行 72 小时后,无催化剂腐蚀和副反应,充分展示了该技术未来低能耗、高效率、规模化应用的潜力。

该原理技术的进一步发展有望推动形成将“可再生能源与传统化 石能源与燃料脱碳相结合”的零碳/负碳技术全新体系,未来有望推动低能耗、高稳定的碳捕集技术商业化应用,助力产业升级,形成“碳中和”全新新质生产力!

全文解读:

随着全球气候变化的加剧,如何有效减少大气中的CO2已成为应对气候变化的关键。碳捕集技术,特别是从工业源或大气中直接捕集并分离提纯二氧化碳,被视为减排的重要途径。然而,工业烟气或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极低,例如:燃煤电厂排放的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10~15%,而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仅为0.04%,并且伴随着对捕集材料严重降解的高浓度的氧气(~21%)和水汽。这使得低能耗、连续稳定、低成本的CO2捕集成为一项世界性的挑战!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以来,以美国为首的科学家们提出了采用热能驱动二氧化碳捕集的化学吸收法。该方法主要利用化学吸收剂,如:乙醇胺等,在低温下吸收低浓度的CO2以实现CO2的脱除,并通过加热解吸出高纯度的CO2,同时再生吸收剂。然而,由于不可避免的升降温操作,该类方法的捕集能耗高达~4 GJ/t-CO2,严重限制了碳捕集技术的大规模推广应用。

近年来,电化学CO2捕集作为一种前景广阔的替代方案,因其能够利用可再生清洁电力,无需升降温操作而备受关注。然而,电化学碳捕集技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过程不稳定、难以大规模应用等一系列挑战。特别是在含氧气源中(如:空气或烟气),电化学系统的稳定性往往难以保证,反应过程中的氧副反应和电极退化等限制了其长期有效运行。

谢和平院士团队此次研究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低能耗电化学碳捕集策略,该研究的核心创新在于将传统的单步电化学反应转化为电化学-化学相耦合的双步反应过程,通过在阴极和阳极上分别进行氢气析出反应(HER)和有机还原载体(QH2)的氧化反应,巧妙调节电解液的酸碱性,从而实现低能耗、高效的CO2捕集过程。这种“双步反应”策略彻底避免了氧气对系统的干扰,显著提升了系统的稳定性和持续性。实验结果表明,该技术能够在200小时内稳定运行,且捕集每吨二氧化碳的能耗仅为1.12 GJ,展示出其在低能耗、高效碳捕集方面的巨大潜力。

谢和平院士CO2捕集全新原理技术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图1:氧化还原解耦的电化学碳捕集原理示意图

谢和平院士CO2捕集全新原理技术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图2:氧化还原解耦的电化学碳捕集技术性能测试。A、200小时稳定性测试;B、不同电流密度下吸收效率;C、不同电流密度下解吸效率;D、不同电流密度下系统碳移除率;E、不同电流密度下系统捕集能耗。

值得一提的是,谢和平院士团队在该研究中还成功研制出了全球首套日处理烟气1500L的电化学碳捕集原理样机,并成功进行了放大演示,实现了每日生成高纯二氧化碳0.4千克,稳定运行超72小时的技术突破!进一步验证了该方法在放大规模减碳应用中的可行性。(已申请专利:CN 115400550 B)

谢和平院士CO2捕集全新原理技术成果登上Nature子刊

图3:CO2电化学碳捕集原理样机与性能验证。A、原理样机与工艺流程;B、稳定性测试;C、吸收塔进出口流量;D、吸收塔进出口CO2浓度;E、解吸塔进出口流量;F、解吸塔出口CO2浓度。

这一研究成果为全球减碳目标提供了全新的技术支撑,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优化和进一步发展,电化学碳捕集的应用前景将更加广阔。未来有望推动低能耗、高稳定的碳捕集技术商业化应用,助力产业升级,迈向负碳未来!


关键词:电化学 CO2 低能耗 碳捕集 碳捕集技术 谢和平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煤科热搜
版本:Bate 1.2

24小时内最火

  • 1煤炭新质生产力培育与高质量发展
  • 2颗粒性质及溶液环境对颗粒-气泡脱附行为的影响机制
  • 3高含碳煤气化细渣浮选行为研究
  • 4煤液化残渣可溶有机质中杂原子结构片段的赋存特征
  • 5基于能流图的山东省能源平衡分析及能源需求预测
  • 6活性炭吸附正丁烷过程传热特性研究
  • 7基于卷积神经网络和模糊PID的掘进机截割控制系统研究
  • 8微纳尺度下浮选颗粒气泡间相互作用行为试验研究
  • 9关键层理论在开采沉陷中的应用现状与进展
  • 10基于高速动态摄像的气泡铺展过程动力学行为

24小时内最火

  • 1煤可可的科普之旅|带你了解煤矿含盐矿井水的完美蜕变
  • 2智能示范矿井┃李伟董事长:山东能源薄煤层工作面智能化开采创新实践
  • 3基于机器学习的智能光伏充电桩能源调度系统研究
  • 4考虑暂态功角稳定的风机短路电流与无功支撑关键参数优化方法
  • 5基于OpenFOAM的典型复杂地形流场演变
  • 6考虑风电机组健康状况与双重注意力机制CNN-BiLSTM的超短期功率预测
  • 7基于自适应虚拟阻抗的储能电站多机并联黑启动控制策略
  • 8基于虚拟同步和转速限制的飞轮储能双馈电机调相系统的频率支撑技术
  • 9考虑风光发展趋势与碳排放评估的多能源系统优化运行模型
  • 10煤科总院召开2024年度安全生产工作会暨2025年第一季度安全生产专项会议

24小时内最火

  • 1智能矿山数量
  • 2能源经济
  • 3液压液力气动密封行业“十四五”发展规划纲要
  • 4公文
  • 5谢郁馥
  • 6侧向支撑压力计算
  • 7理论计算
  • 8侧向支撑压力
  • 9侧向支撑压力 理论计算
  • 10侧向支撑压力理论计算

24小时内最火

  • 1煤炭科学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 2中国矿业大学 化工学院
  • 3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化学与环境工程学院
  • 4国家能源煤炭高效利用与节能减排技术装备重点实验室
  • 5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 6中煤科工清洁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7国家煤炭质量检验检测中心
  • 8太原理工大学 矿业工程学院
  • 9煤基节能环保炭材料北京市重点实验室
  • 10煤炭智能开采与岩层控制全国重点实验室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