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站式”运营 “零距离”管理

在广东,国家能源集团所属新能源场站南北跨度达874公里,东西相距最远达到944公里。面对如此广泛的分布,传统管理模式下的挑战接踵而至:设备状态难以实时掌握、运维分散导致数据分析滞后、地理位置偏僻加大监管难度等。

为应对这些挑战,国家能源集团广东公司紧跟集团新能源一区域一集控建设步伐,勇于创新,率先建立了广东区域新能源集控中心。这一举措打破了原有的单一管理模式,实现了运维管理的集约化与区域化。集控中心的建立,让集团在粤新能源运营单位得以“坐在一起”协同管理,形成了安全生产的全方位、深层次管控体系。数据的全域实时收集与业务的全要素智能控制,不仅提升了管理效率,更确保了新能源场站安全稳定运行。

b54b2caba67297511595c5a553acafc.png

图为广东公司调度集控中心

数据全景 打造转型升级新引擎

新能源场站生产数据的接入,是广东公司积极响应集团全量场站实时数据“应接尽接”号召的具体行动,为构建区域内新能源场站的集中控制体系,推动“无人值班、少人值守”模式,以及强化区域级调度协同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

针对广东区域新能源协同管理存在的协同性差、决策流程长、响应速度慢及精细化管理不足等问题,广东公司定制化开发新能源集控平台,将区域内57个新能源场站、35万个测点进行全量接入,全面汇聚设备、人员检修、在线检测数据,实现新能源场站的全面感知和作业现场实时监管。

“各位务必要把好回装质量关,按照作业流程,做好跟踪、监督和检测,尤其是集线器、DTU设备电缆点位的连接,千万不能发生把关不严导致返工的问题,一旦返工就是几十公里的山路。”在清远的山谷光伏屋顶项目中,数据入湖小组克服重重困难,协调解决接入工作中的各类问题,为数据入湖工作扫清了障碍,确保数据接入的顺利进行。

数据的全景接入充分发挥数据要素“乘数效应”,实现生产、安全数据可记录可追溯,促进数字技术和安全生产深度融合,进一步提高生产运营调度指挥效率和生产安全在线监控的准确性,为国家能源集团进一步加强广东区域新能源生产一体化管控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持。

image.png

图为光伏场站运维人员运用移动端平台监测设备状态

智慧运营 激发提质增效新动能

走进国家能源集团广东公司新能源集控中心,智能电站一站式运营的魅力尽展眼前。电子大屏上实时跳动运行数据,如同为新能源生产管理安装了“千里眼”,让千里之外的设备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实现新能源项目“集中控制、数据共享、智能运维、资源协同”。

生产运营模块聚焦于实时监控、数据分析、故障预警等功能,通过生产态势的实时监控,系统能够实时更新1417台逆变器、81台风机的运行状态。海量的数据被深度挖掘与分析,数智化平台能够准确诊断设备异常状态,并统筹调度各单位及时消除缺陷,实现新能源项目的精益化管理。此外,新能源集控平台在缺陷管理的基础上,创新开发短信推送功能,进一步提升了巡检智慧化水平。

新能源集控中心作为调控枢纽,一端连接着新能源场站,另一端则与集控调度紧密相连。通过新能源集控平台,可以远程监测风机、升压站和电气设备,指导新能源场站开展检修工作。同时,一站式对接各运维队伍,确保调度指令能够迅速传达至各场站,强化“管一级、看一级”能力,实现新能源场站生产动态的精准感知和安全风险的精准预警,提高了集约化管理能力,为智慧运营注入了新动能。

image.png

图为蝉子顶风电场远景

资产闭环 构建协同发展新支撑

为聚合形成区域新能源数据资产,提升数据要素价值,更好解决新能源场站资源重复配置、分工不明确、工作效率低等问题,项目团队精心制定施工计划,科学组织人员施工,接连拿下夺旗任务,助推“集中控制、智能运维、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的生产管控模式广泛应用,提质增效效果显著。如今,运行人员坐在集控室里就能监控全域各地场站,这正是“一区域一集控”模式带来的优势。

在“一区域一集控”项目建设过程中,面对新能源项目资产闭环管理需求,研发团队潜心钻研,对多个方案进行反复优化调整,最终在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成功上线设备管理功能,使该集团在粤9家新能源运营单位、51个场站以及上千台设备得以在新能源集控平台上顺利录入,运维人员能够实时掌握各子系统的设备信息,进而实现资产、物料、运维成本与效率的持续优化,完整实现资产闭环管理。

针对新能源维护人员流动性大、工作延续性难以保障的问题,研发团队深入开发人员管理与承包商管理模块,以适应区域整体集约管理的需求,全面提升系统一线人员的安全生产专业化管理水平。目前,已有7家承包商单位、百余名维护人员在新能源集控平台上完成登记,实现了由分散型新能源运维向“运、检、维”集约一体化管理的跨越转型。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煤科热搜
版本:Bate 1.2

24小时内最火

  • 1中美CCUS技术发展与政策体系对比
  • 2三质体智能高频细筛在天地王坡选煤厂粗煤泥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 3国有大型煤炭企业“7+1+1"智能矿山建设顶层设计与实践
  • 4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研究与应用
  • 5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催化净化进展
  • 6规模化CCUS−EOR项目技术经济性分析及启示
  • 7水源热泵技术应用于深部矿井热害治理−以贵州锦丰金矿为例
  • 8西部煤矿立井钻井法智能化凿井关键技术装备研发与应用
  • 9东露天选煤厂原煤提运矿坑车辆计数识别研究
  • 10小煤柱工作面随采过程中相邻采空区遗煤自燃特性研究

24小时内最火

  • 1废弃矿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新设计构想
  • 2煤自燃初期低温氧化产热特性及关键结构演变特征
  • 3尾矿资源化利用现状及生态化利用研究进展
  • 4煤可可的科普之旅|带你了解煤矿含盐矿井水的完美蜕变
  • 5基于光/电催化重整的废弃塑料回收研究进展
  • 6可变气门正时对汽油-氨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 7吐哈盆地大南湖煤田西段中侏罗世西山窑组古地理及聚煤模式
  • 8富氧燃烧气氛下废弃物衍生吸附剂脱汞及再生性能
  • 9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
  • 10液滴在烟煤表面的润湿特性及驱动机制

24小时内最火

  • 1基于改进OTSU算法的采煤沉陷耕地作物绝产边界识别
  • 2矿山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 3厚松散层矿区开采沉陷拉伸区域土体内部变形演化规律研究
  • 4典型煤粮复合区采煤沉陷积水区域时空演变特征与驱动力
  • 5基于Google Earth Engine的采煤沉陷水体方向变化自动识别
  • 6东部煤粮复合区采煤沉陷地边采边复时机
  • 7交叉前沿
  • 8中美CCUS技术发展与政策体系对比
  • 9煤自燃过程特性及防治技术研究进展
  • 10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

24小时内最火

  • 1中煤科工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 2山东能源集团有限公司
  • 3陕西延长石油矿业有限责任公司
  • 4 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中煤科工开采研究研究有限公司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开采研究分院
  • 5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6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7 中煤科工集团沈阳研究院有限公司 煤矿安全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 新疆煤炭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
  • 8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国电电力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9 山东博选矿物资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亭南选煤厂 Tingnan coal preparation plant of Shandong Boxuan Mineral Resource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 10 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业公司选煤厂 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

Baidu
ma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