征稿 |《煤炭学报》2025年第6期 “‘一带一路’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开发利用”专题

专题征稿


2025年第6期“‘一带一路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开发利用”专题


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政府综合当前国际国内形势推出的重大举措,对于促进沿线各国经济繁荣与双边、多边区域经济合作具有重要意义。能源领域合作是“一带一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将地理毗邻、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增长优势的关键领域。2024年10月23日,第三届“一带一路”能源部长会议在山东青岛举行,在会议期间发布的《“一带一路”绿色能源合作行动计划(2024—2029)》,提出了未来5年“一带一路”能源合作伙伴关系成员国的七方面行动计划。 

煤炭是当今世界的主要一次能源,尤其是“一带一路”沿线,地域辽阔,煤炭资源丰富,我国和俄罗斯、印度尼西亚、哈萨克斯坦等都是煤炭产量大国,产量约60亿吨,占全球煤炭产量的66%。当前我国西北地区陕西、宁夏、甘肃、新疆等也已经成为煤炭主产区,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全面促进我国“一带一路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开发利用理论与技术水平的提升,以煤炭为媒介,进一步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与合作,推进“一带一路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开发科学理论与技术、煤炭低碳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煤炭智能开采技术的研究与合作,《煤炭学报》编辑部特邀西安科技大学王双明院士、西安科技大学来兴平教授担任客座主编,西安科技大学崔峰教授、新疆工程学院马立强教授、中国矿业大学黄艳利教授担任客座编辑,共同组织策划“‘一带一路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开发利用”专题,专题拟于2025年第6期(正刊)刊出。



1
征稿主题

(1)一带一路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开发科学理论与技术,包括但不局限于:“一带一路煤炭资源地质与赋存特征、“一带一路煤炭资源采动力学行为与特点、“一带一路煤炭资源高效开发模式与技术、“一带一路煤炭资源绿色环保开采与矿区环境保护;

(2)一带一路煤炭资源低碳开发利用关键技术,包括但不局限于:“一带一路”煤矿井下空间二氧化碳封存、煤炭低碳开发利用关键技术、煤炭深加工利用技术、“一带一路煤炭资源原位低碳开发利用技术;

(3)一带一路”煤炭智能开采技术,包括但不局限于:“一带一路”煤炭智能开采技术、“一带一路”煤炭采掘装备智慧感知技术、“一带一路”煤炭采掘扰动下围岩智能控制技术、“一带一路”煤炭开采灾害智能监控预警技术。

2
论文内容及质量要求

文章为具有原创性和前瞻性、未公开发表的学术研究论文,选题新颖,观点鲜明,资料翔实、准确、说服力强,要求具有较强的学术价值和交流价值,或反映所研究领域的先进水平及发展趋势,或反映最新科研成果的研究进展与实施情况。文章格式请参考《煤炭学报》官网→投稿指南→下载中心→《煤炭学报》论文模板。

3
投稿方式

通过《煤炭学报》官网(http://www.mtxb.com.cn/)主页左侧“作者登录”进行投稿。

投稿过程中请选择一带一路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开发利用专题栏目。为保持本刊的学术水平,专题来稿均将按照本刊审稿流程进行快速双盲评审。最终专题出版的稿件数量服从于来稿质量。

4
时间节点

截稿日期:2025年3月15日

出版日期:2025年6月25日

专题文章正式录用后即可网络首发。

5
版面费支付

为维持本编辑部的正常运行,通过专家评审登载的所有论文需按规定支付版面费。

6
联系方式

崔峰:

cuifeng9418@163.com

马立强

ckma@cumt.edu.cn

黄艳利:

huangyanli6567@163.com

郭晓炜:

guoxiaowei@chinacs.org.cn

韩晋平:

hanjinping@chinacs.org.cn




客座主编简介
Wang Shuangming
王双明(西安科技大学)

征稿 |《煤炭学报》2025年第6期 “‘一带一路’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开发利用”专题

王双明,男,1955年5月21日生,陕西岐山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博士生导师,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三秦学者创新团队带头人,陕西省煤炭学会理事长、陕西省煤炭绿色开发地质保障重点实验室主任、西安科技大学煤炭绿色开采地质研究院院长。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6项,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出版专著4部。李四光地质科学奖获得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17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研究方向:煤炭资源与地质勘查、煤炭开采地质保障、煤炭绿色低碳开发

主要成果:致力于鄂尔多斯盆地煤炭地质勘查与矿区地质环境保护关键技术研究与创新30多年,在找煤、勘探、采煤保水三个方面取得了创新性地质成果。找煤取得重大发现。揭示了鄂尔多斯盆地煤炭资源总体分布特征和赋存规律,发现了环带状聚煤规律,查明了全盆地煤炭资源总量,为煤炭工业战略西移提供了科学依据和资源保障。探煤取得重大突破。根据煤层地球物理特点,集成地震、磁法和钻探技术优势,建立了煤田综合勘查技术体系,勘查周期短,成本低,精度高,将煤炭地质勘查引领到了高效高精度勘查新阶段。矿区生态环境保护取得重要创新。揭示了煤炭开采对地表生态和地下水的损害机理,发现了地表生态系统与地下水水位的依存关系,提出了以生态水位保护为核心的矿区生态环境保护新技术,为煤炭绿色开采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

Lai Xingping
来兴平(西安科技大学)

征稿 |《煤炭学报》2025年第6期 “‘一带一路’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开发利用”专题

来兴平,男,1971年生,宁夏平罗人,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西安科技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负责人,先后入选第三批国家“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部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人社部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才等,兼任教育部地学部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会副理事长、中国煤炭工业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等,为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全国煤炭工业先进工作者、霍英东基金会第九届青年教师等。先后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等国家级项目6项,获省部级一等奖9项。 

研究方向:煤炭能源开采与岩石力学研究。

主要成果:长期致力于西部矿区动力灾害预报与科学采矿研究。研究了西部强震区历史性地震作用后岩体强度损伤特性,揭示了煤岩体破坏致灾时间-空间-强度内在声震波力传递规律,发明了集成监测方法和装置;开发了大型三维物理模型实验方法与测试新技术;建立了以声震波力实测为基础的采矿设计优化体系,形成西部矿山动力灾害预报与科学采矿新理论。已获得发明专利15项,出版专著7部,发表论文200余篇。

客座编辑简介
Cui Feng
崔峰(西安科技大学)

征稿 |《煤炭学报》2025年第6期 “‘一带一路’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开发利用”专题

崔峰,男,1986年12月出生,河南新乡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西安科技大学科技处副处长,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软岩工程与深部灾害控制分会理事、第四届煤炭工业技术委员会动力灾害预警与防治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岩石破碎工程专业委员会委员等。担任《煤炭学报》、Deep Undergroun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Geohazard Mechanics等学术期刊中青年编委。

研究方向:特厚煤层综放开采、西部煤岩动力灾害控制、矿山多源灾害监测与智能化分析。

主要成果: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3项,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联合基金、973计划项目等4项,与新疆、陕西等地的煤炭企业开展技术攻关项目10多项;发表SCI/EI检索论文3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20项;荣获陕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进步一等奖等10余项省部级奖励,指导研究生10余人。

Ma Liqiang
马立强(新疆工程学院)

征稿 |《煤炭学报》2025年第6期 “‘一带一路’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开发利用”专题

马立强,男,1979年1月出生,宁夏吴忠人,回族。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新疆工程学院矿业工程与地质学院院长(中组部援疆干部)、新疆煤系资源勘探与开采重点实验室主任、新疆煤炭绿色智能开采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兼任中国煤炭学会-煤矿系统工程专委会副主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国土空间规划学会副会长等职务。担任多个SCI、EI收录期刊学术编委。2015年作为访问学者赴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开展研究工作。

研究方向:保水开采;岩层控制;CO2矿化煤基固废。

主要成果: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学技术奖10余项。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陕西省“百人计划”特聘教授,指导毕业研究生90余人。近5年,主持国家级项目2项;一作/通讯发表SCI论文60余篇;出版中英文学术专著4部、科普著作1部、省重点教材1部;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33件,制定行业与团体标准12项。

Huang Yanli
黄艳利(中国矿业大学)

征稿 |《煤炭学报》2025年第6期 “‘一带一路’煤炭资源安全高效绿色低碳开发利用”专题

黄艳利,男,汉族,1982年8月出生,山东沂水人。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中国矿业大学矿业工程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采矿岩石力学分会常务理事,《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编委等。

研究方向:矿山充填开采与水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性开采、矿山废弃物处置与资源化。

主要成果:主持国家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江苏省杰出青年基金等项目30余项;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R3)、新疆科技进步一等奖(R1)、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科技进步二等奖(R1)、江苏省科技进步一等奖(R3)等省部级奖励8项,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40余件;出版学术专著2部,主编教材1部;制定国家及行业标准8项;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4篇EI论文入选F5000中国精品科技期刊顶尖学术论文,被引2100余次,H因子27。荣获中国青年科技奖、全国煤炭青年五四奖章、孙越崎青年科技奖,先后入选江苏特聘教授、新疆天山创新团队首席科学家等,被评为第十批中央和国家机关、中央企业优秀援疆干部人才,获援疆干部人才记功奖章并记功一次。



策划:王双明   来兴平   崔   峰   马立强   黄艳利   郭晓炜   韩晋平
编辑:李   莎
审核:郭晓炜

关键词:一带一路 煤炭资源 西安科技大学 科技进步 绿色低碳开发 马立强

特别声明:

本文转载仅仅是出于传播信息的需要,并不意味着代表本网站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站转载使用,须保留本网站注明的“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转载或者联系转载稿费等事宜,请与我们接洽。

更多精彩内容,关注“传煤”微信公众号,或点击“期刊群”免费获取科研论文

 
用微信扫描左侧二维码,关注“传煤”公众号,第一时间获取煤炭行业新鲜资讯,享全方位煤炭科技知识信息服务。
煤科热搜
版本:Bate 1.2

24小时内最火

  • 1中美CCUS技术发展与政策体系对比
  • 2三质体智能高频细筛在天地王坡选煤厂粗煤泥改造工程中的应用
  • 3国有大型煤炭企业“7+1+1"智能矿山建设顶层设计与实践
  • 4液压支架智能焊接车间制造执行系统研究与应用
  • 5不同装药结构对雷管起爆能力的影响研究
  • 6氮氧化物与挥发性有机物协同催化净化进展
  • 7规模化CCUS−EOR项目技术经济性分析及启示
  • 8空气重介质振动流化床对黑山露天矿细粒煤的分选效果研究
  • 9基于多传感融合的巷道三维空间映射
  • 10SC15/182型梭车的研制及应用

24小时内最火

  • 1废弃矿井压缩空气储能技术研究现状与新设计构想
  • 2尾矿资源化利用现状及生态化利用研究进展
  • 3煤自燃初期低温氧化产热特性及关键结构演变特征
  • 4基于光/电催化重整的废弃塑料回收研究进展
  • 5煤可可的科普之旅|带你了解煤矿含盐矿井水的完美蜕变
  • 6可变气门正时对汽油-氨双燃料发动机燃烧与排放特性的影响
  • 7吐哈盆地大南湖煤田西段中侏罗世西山窑组古地理及聚煤模式
  • 8煤矿地下空间生物质储能及地质保障
  • 9富氧燃烧气氛下废弃物衍生吸附剂脱汞及再生性能
  • 10液滴在烟煤表面的润湿特性及驱动机制

24小时内最火

  • 1淮北矿业集团公司朔里煤矿!安徽淮北235054
  • 2机械加工工艺方案设计与实施
  • 3武增强
  • 4金珠鹏
  • 5吴喜昌
  • 6王仲实
  • 7董玉光
  • 8采动上覆瓦斯卸压运移的“三带”理论及其应用研究
  • 9基于改进OTSU算法的采煤沉陷耕地作物绝产边界识别
  • 10矿山生态修复面临的主要问题及解决策略

24小时内最火

  • 1中国煤炭学会
  • 2中国矿业大学 资源与地球科学学院
  • 3中国矿业大学力学与土木工程学院
  • 4中煤科工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 5 中国矿业大学化工学院 煤炭加工与高效洁净利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6 中国神华煤制油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 7 国家能源集团新能源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北京国电电力新能源技术有限公司
  • 8 国能新疆化工有限公司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9 山东博选矿物资源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亭南选煤厂 Tingnan coal preparation plant of Shandong Boxuan Mineral Resources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Ltd.
  • 10 山西焦煤汾西矿业集团水峪煤业公司选煤厂 丹东东方测控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来对平台产品吐槽CCAJ有关的所有问题您都可以咨询,全天在线,欢迎反馈

Baidu
map